众所周知,冰毒对大脑有着严重的的危害,以及呼吸系统。除了这些,对心脏的危害也是不小的,真是要命了,大家一定要注意。远离毒品!
来看看专业人员是怎么做研究报告的。
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改变及意义
江苏医药
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是一组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MA,俗称冰毒)、3,4-亚甲二氧基苯丙胺和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摇头丸)等及其他一些兴奋剂。苯丙胺类精神兴奋药是目前全球广泛滥用的药物,近年来,我国也面临着继海洛因之后,苯丙胺类药物流行性滥用的威胁,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滥用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进一步探索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对心脏的影响,故对我院2018年7月-2020年1月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结果的改变进行分析。
收集2018年7月-2020年1月江西省精神病院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所致精神障碍的住院患者为药物依赖组,共161例,其中男135例,女26例,年龄19-54(33.0加减7.3)岁。对照组为来我院体检人群及本院体检职工,共119例,其中男65例,女54例,年龄19-70(32.8加减13.3)岁。两组均无先天性及其他基础心脏病史。
测量指标为各房室大小及心室壁厚度,E/A比值,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并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内径缩短率(LVFS),观察各瓣膜启闭及血流状况。
两组超声心动图异常情况
药物依赖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异常者99例,占61.5%,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药物依赖组性别构成比和年龄段的比较药物依赖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各异常项在不同年龄段组间比较有差异性,在性别构成比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的改变,能较清楚地反映与评价心脏形态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本次研究中,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阳性率达到61.5%(99/161),与体检对照组19.3%(23/119)有差异,并且分别对左室肥厚和/或扩大、EF和/或FS减低、E/A小于1、瓣膜返流的结果改变进行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分析,分析发现40岁以下与40岁及以上人群组比较各异常项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LVEF为每个心动周期内左心室泵出的血量与左室舒张末容量的比值,正常范围是55%-75%,是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可靠指标,LVEF小于50%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的指标。LVFS是指左心室缩短分数,左心室的收缩主要来自短轴方向上的缩短,在短轴方向上测量缩短率,可以估测左心室的收缩功能。LVFS等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减收缩末内径,再除以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正常范围为30%-45%,在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LVFS小于25%,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
本课题研究中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有6.8%人群组出现了LVEF和/或LVFS的减低,考虑与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对心肌的损害相关。国外文献报道,40%的年轻心肌病患者和5%的急诊心力衰减患者为甲基苯丙胺滥用者。甲基苯丙胺中毒时可以对心肌细胞线粒体造成损伤,进而导致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的发生,有报道证明在MA相关心肌病人群人体组织中,发现心脏内小血管中间肌层的肥厚、心肌空泡样和原子核改变,这种病理改变,导致心脏浓密的血管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心脏的血流储备减少,心功能明显减退,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出现LVEF和/或LVFS减低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心肌细胞老化功能下降,改变更加明显,本次研究中,大于等于40岁人群组中LVEF与LVFS异常率达34.5%,与小于40岁组(0.8%)有统计学差异。
在一般正常状态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呈现双峰图形,左室舒张功能正常时,E峰大于A峰,即E/A大于1。当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时,表现为E峰降低,A峰增高,E/A比值变小甚至小于1。有文章提到相关观点,认为超过50岁人群E/A小于1是因为左室舒张功能存在一个“自然衰退”过程,该过程主要机制是:随着年龄增长,细胞的胶原沉淀使心肌间质成分增加,心肌的老化与心肌细胞外基质的僵硬度增加,心室顺应性下降,充盈逐渐下降,舒张早期不能很好的自动松弛,房室间压力阶差变小,E峰降低,E/A比值 缩小。在本研究中18.0%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出现E/A小于1,与心肌细胞的受损伤相关,而这其中占比高达89.7%为大于等于40岁人群组,与小于40岁组(2.3%)相比较有差异。
这与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心肌细胞老化的基础上,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害相关。急性苯丙胺类中毒后持续的交感神经兴奋加之循环中增加的儿茶酚胺的浓度可以导致心肌缺血损害,并初步推测MA的心脏毒性主要与儿茶酚胺类激素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心肌线粒体功能的损伤、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强以及细胞因子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等有关,慢性MA中毒可以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纤维化及心肌病。
在本次研究中,有23.0%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出现不同瓣膜不同程度的反流,瓣膜的反流与瓣膜本身的状况及其相关的腱索乳头肌的功能有关,而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因其摄入方式(如静脉注射)可增加心脏内膜感染的机会以及腱索乳头肌心肌细胞受到苯丙胺类物质的毒性作用,瓣膜腱索乳头肌均可出现变性、纤维化、钙质沉积、甚至坏死,导致数个瓣膜的关闭不全,而瓣膜的狭窄发生较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易少华等报道,3,4-亚甲二氧基甲基苯丙胺中毒时易引起心肌细胞线粒体的损伤,而线粒体是细胞代谢提供能量的主要细胞器,线粒体损伤后可导致心肌细胞的变性甚至坏死,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线粒体肿胀及表达水平上升,心肌细胞凋亡增加有关。有文献报道,慢性甲基苯丙胺暴露造成的心肌细胞肥大和纤维化不可逆。
本研究中苯丙胺类精神活性物质依赖者出现左室肥厚和/或扩大的异常改变率为16.4%,符合心肌损害、心肌细胞肥大肿胀和纤维化的超声改变。MA可以导致心肌细胞肥大、萎缩、变性、收缩带坏死、小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小血管痉挛,从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心肌病和心律失常,成为吸毒者突然死亡的原因。左室肥厚和/或扩大的改变和年龄的增高呈正相关,本研究中此改变在大于等于40岁人群组中与小于40岁组之间有差异,说明苯丙胺类物质对心脏的毒性在心肌细胞老化的基础上对其损害更为显著。
苯丙胺类物质对心脏心肌细胞有直接的毒性,可出现部分心肌线粒体变性、肌原纤维溶解及肌细胞变性坏死,长期应用甲基苯丙胺所致心肌纤维化常不可逆转,可致心脏实质性不可逆损害。因此,应该加强苯丙胺类药物知识的宣教,防止其滥用。